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解读

聚焦两会丨关于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 代表委员们这样说

来源:新农利合时间:2022年03月11日

聚焦两会·农产品流通行业

2022年全国两会顺利召开,社会各界再次聚焦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大计,其中关于三农的热点议案、提案引起多方重视。来自农产品流通行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为农产品流通行业的发展“鼓与呼”。为此,我们梳理了农产品流通行业的相关议案和提案,推送给大家~


唐俊杰 全国政协委员

推动氨制冷剂在冷链行业安全应用


冷链行业是贯通一二三产、保障食品安全、衔接乡村振兴、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民生行业。广泛推广使用绿色、低碳、高效的氨制冷剂是推动冷链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一直以来氨制冷剂都是冷链行业的主流选择。

image.png

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全国农产品购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针对近几年,氨制冷剂在我国冷链行业的应用受到了非理性限制,出现边缘化趋势,以及我国出现对氨制冷剂在冷链行业应用的误解现状。在今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建议,健全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法规和标准规范。首先,根据氨制冷安全应用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修订符合氨制冷新技术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为涉氨制冷企业规范化应用和监管部门规范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禁止用其他行业标准规范对涉氨制冷企业进行监管。


其次,要提高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科学管理水平。要科学、客观地认识氨制冷剂,转变“谈氨色变”的观念;要依法依规对涉氨制冷企业进行监管,推动行业安全健康发展;要准确界定监管责任,在氨制冷系统发生安全事故后,对监管部门规范履行安全生产监督职责的,应予减责、甚至免责。


最后,要加大对氨制冷剂应用的支持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要尽快出台政策,对新建或改建的涉氨制冷项目应优先立项,并加大比例给予补贴或专项奖励;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要监督地方政府立即停止一刀切的“氨改氟”的错误做法;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冷链行业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氨制冷安全应用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积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氨、二氧化碳等自然工质领域创新技术和安全应用方面,加大投入,积极探索。


加快制定仓单法助力中小企业融资


“仓单质押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仓储企业不愿出具仓单,金融机构不敢接受仓单融资,采取‘慎贷、惜贷’政策,导致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融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在提案中对当前仓单融资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分析,她建议加快制定我国仓单法。


唐俊杰表示,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仓单法》有利于仓单质押融资的规范发展,有利于增加金融机构信心及助力企业快速融资。她建议,明确制定主体,在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由相关部门牵头制定《仓单法》。明确具体内容,细化《仓单法》内容,为仓单出具人、金融机构、仓单持有人、仓单运营平台等各方开展仓单相关业务提供更加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规则。


唐俊杰表示,《仓单法》的内容应包括仓单适用范围、仓库的发牌和监督、持牌仓库管理;仓单出具人、仓单持有人、金融机构等仓单业务各方权利义务;仓单的转让和担保融资、法律责任等内容。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唐俊杰还提交了一份关于推动氨制冷剂在冷链行业安全应用的提案。唐俊杰说:“不应谈氨色变,非理性限制绿色、低碳、高效的氨制冷剂会阻碍冷链行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冷链市场需求持续增强,冷链行业是保障食品安全、衔接乡村振兴、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民生行业。唐俊杰表示,广泛推广使用绿色、低碳、高效的氨制冷剂是推动冷链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但近年氨制冷剂在我国冷链行业的应用出现边缘化趋势。


“非理性限制氨制冷剂,导致被氟利昂制冷剂大量取代。氟利昂制冷剂不仅是强温室气体,还消耗臭氧层。”唐俊杰说。


据中国制冷学会测算,按照2030年全国冷库总容量1.5亿吨估算,全部采用第三代氟利昂R507A的制冷系统与全部采用氨/二氧化碳复合的制冷系统比较,每年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约4000万吨。


唐俊杰认为,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应推动氨制冷剂在冷链行业的安全应用。她建议,健全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法规和标准规范。根据氨制冷安全应用发展趋势,不断完善修订符合氨制冷新技术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为涉氨制冷企业规范化应用和监管部门规范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提高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科学管理水平。要科学、客观认识氨制冷剂,依法依规对涉氨制冷企业进行监管,推动行业安全健康发展。


加大对氨制冷剂应用的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政策,对新建或改建的涉氨制冷项目应优先立项,并加大比例给予补贴或专项奖励。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冷链行业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氨制冷安全应用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此外要积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氨、二氧化碳等自然工质领域创新技术和安全应用方面加大投入,积极探索。


乔彬 全国人大代表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大市重点扶持力度


近年来,一些地级大市,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地级市,地理位置优越,耕地面积相对集中,多数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和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核心功能区,为加强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农业大市当前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比如农业现代化短板尤为明显,加工端增值效益还不明显、市场端竞争力还不强、服务端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生产端科技化水平还不深,农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代化水平还较为薄弱,高标准农田建设任重道远、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亟待补齐;农民现代化亟待提升,农民群体大、外出人口多,总体收入水平、文化素质还不高,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年龄偏大。为此,建议:

1648190066522228.png

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董事长


一是加大粮食核心功能区扶持力度。粮食主产区对保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建议在扶持政策上给予更多倾斜、在项目资金上优先安排,对粮食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商品量较多的市、县(市、区)进一步加大救灾和奖励资金规模,加大资金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建设,打造一批粮食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集群联合体,激励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从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扶持力度。高标准农田在增加农民收益,提高效益,减轻劳动力方面作用明显。建议结合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要求,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大投资,真正让高标准农田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器。


三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要想提高种粮积极性,还必须在延伸粮食链条上下功夫,靠科技转化增值,做好粮食深加工,建议支持农业大市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国内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在科研、孵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这些城市成为创新的试验地、产品的研发地、项目的承接地,进一步把粮食的核心竞争力放大。


四是支持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特别是对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有一定的冷链物流基础的农业大市,建议在即将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着力打造面向全国的冷链物流中心。


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税收优惠支持力度

多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从2013年开始,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连续三次实施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免征三年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又将这一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这对于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减轻农产品批发市场负担,加快农产品流通,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农产品流通企业的现实情况看,无论是从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它的公益性要求来说,还是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来说,国家和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扶持和支持,特别是在降税减负方面进一步加大优惠扶持力度。


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目前在我国有7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的,它不仅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而且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跷跷板”。它在搞活流通、资源配置、扩大内需、保障供应、稳定物价和解决农产品卖难、助农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助力产业扶贫和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在近年的抗疫防控战疫中,全国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尤其是大型农批市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保障全国尤其是疫区的各类农产品供应不断货、稳物价、稳民心作出了突出贡献,充分体现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大型公共事件中的重要公益性作用和责任担当。因此,大力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事关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惠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但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还仍然比较薄弱,还存在着布局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条件差、市场功能不配套、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企业负担重等问题。尤其是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农批市场的经营交易受到了很大影响,市场交易额和交易量均大幅下降。为此,从市场的重要作用和市场的实际现状来说,需要国家和政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维持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


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是非盈利的公益性设施,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政府不仅将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公共投资的主要项目,而且市场不向国家纳税。而目前我们国家市场赢利性与公益性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市场的税费负担还比较重,影响了市场先导作用的发挥和市场功能水平的提升。为此,从市场的公益性地位来说,国家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三是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转型升级,既要深入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进供给质量,增加供给数量,提高供给效率,改善供给环境,又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同时,还要不断创新交易方式,提升市场的功能水平。为此,需要国家给予更大的支持。


一是建议将现行的期限性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改为长期免征政策。二是建议政府在税制改革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税收优惠支持力度,降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解决水果、粮油副食调料等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免征增值税的问题;对服务于农产品交易的配套设施及办公用房等纳入免税范围;并逐步免征生鲜农产品流通全链条增值税。三是建议增加金融扶持政策和减免税费等激励措施。在本次疫情防控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生产区出现农产品滞销,市场复工过程中出现一些批发商户业务量不增反降等情况。对于受到疫情影响的这些市场经营主体,建议应增加对其金融扶持政策,通过小额借贷等方式面向市场经销商开放信贷支持,为其后续的经营提供帮助,维持市场稳定、增强市场信心的同时,也共同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四是建议随着市场信息化和冷链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市场的用电量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建议国家和政府尽快出台农批市场用电优惠政策,明确农批市场用电实行同网同价,将农产品批发市场用电由按商业用电收费改为按农村生活用电标准收取。


加快农村物流业发展

广大农村物流业的发展,事关农村群众生活的便利,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进入新时代,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开发潜能不可估量,加快农村物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开拓农村市场,还能不断释放农村市场经济活力,有利于农村需求结构的提速改善。近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农村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差距,主要表现:


一是农村物流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交通运输、通讯方式依旧比较落后,一些相对偏远的村庄道路未硬化,运送时间长。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现代仓储设施,农产品不能得到很好的储存保管,损失浪费大。农村网络覆盖率低,信息化程度不高,流通企业在农村的零售网点建设集中度差、布局零乱,致使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不能有效沟通,农民难以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


二是农村物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各级政府基本没有建立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个体,对农产品或其他商品的物流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如通过手机或有关媒体宣传的信息广告,这些信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不高且滞后,导致农村物流的效益较低。


三是农村物流业人才匮乏。如今虽然各院校开设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相关专业,但绝大多数高校学生不愿回乡创业,致使农村物流快递业人才匮乏、流失,与新时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趋势不相匹配,尤其缺乏掌握物流操作的人才。小农户散户经营是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农户自我服务能力差,而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不够完善,服务功能不强,生产前的信息指导,生产后的流通加工、储藏、运输、包装、配送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村物流的实际需要。


四是农村物流业没有形成合力。当前,国内物流企业名目繁多,各自为阵现象突出,没有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和优势资源整合,重复建设多,乡(镇)至村的二级物流网络还未全面形成,“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通道尚未建成,物流运输成本仍居高不下,缺乏作为产业牵引的龙头主体。
为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是加快农村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建设、维护,使产品、商品能进能出,更加便捷地送到买家、卖家手中;加大对仓储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建设规范、安全的产品仓库;加快农村路网建设,为农资和农产品集散创造前提条件。要建设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中心,分门别类地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县建物流分拨中心为农村物流的集散中枢、乡镇物流站为农村物流的中间节点、村物流网点为农村物流的基层末梢,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有效提高农村物流网络的连接度和覆盖面。


二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畅通农村物流信息渠道。建设和发展电信、电视、互联网、软件、电子商务等服务于农村物流的信息系统,努力实现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计算机互联,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的目的。


三是加快培养农村物流业人才队伍。可通过三种渠道实施。在校培养。各级政府都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系,培养一批精通现代物流的高素质人才;在职培训。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或农民在职培训,充实农村物流人才;人才引进。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村物流引进人才机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现代物流人才,把那些熟悉农村物流动作规律、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引导到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引领广大农民树立现代物流新理念,使更多的农民兄弟放弃传统的散兵游勇式的流通观念和流通动作模式,接受现代物流新理念,加入到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中来,推动农村物流的快速发展。


四是加强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农业、供销、邮政管理多部门共同推进农村物流发展的新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依托各部门和行业在农村物流发展中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共享与合作开发,形成“场站共享、服务同网、货源集中、信息互通”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李小红 全国人大代表

加大农技社会化服务 促进连片山区农业产业发展


集中连片山区在脱贫以后,如何通过产业振兴与全国人民一道走向共同富裕?在全国两会前,全国人大代表李小红带着这样的课题,组织农业领域相关人员先后到贵州、山东、云南及湖南等地深入调研。经过一番调研后,李小红认为,乡村产业振兴,关键是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模式。维系农民作为生产主体,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增值,激发小农户参与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潮流当中的激情,是实现集中连片山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富裕富足的有效途径。

1648190359337919.png

湖南佳惠百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山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许多痛点。”李小红表示,首先,我国的山区人多地少,土地分散,结构复杂。中国14亿人口,却只有18亿亩耕地,土地三分之二分布在丘陵地带。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洲上村,共有柑橘种植户87户,最少的几分地40棵树,最多的2亩地120棵树,收成低,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像这样的丘陵山地,土地利用情况分散而复杂,发展大规模的标准化农业难度很大。


此外,在大部分山区的农业,土地单位产出价值低。云南褚橙是从湖南引种过去的,亩产可以达到1万斤,收购价每斤8.5元左右;而本地冰糖橙亩产只有4000斤左右,收购价格每斤1元左右。同样是冰糖橙,产值却相差数倍。其主要原因,一是落后地区农业生产基地水、路、电、农机设备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基本上“靠天吃饭”;二是生产方式传统,农业科技含量低,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服务力量很难覆盖偏远山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资使用、剪枝疏果、水肥灌溉等全凭农户经验,采后洗选分级、品牌推广不系统,导致商品化果少,果品价值低。


第三,基础条件差,投资风险大,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开荒开到天边边,种地种到山尖尖。起早贪黑都不说,种一坡来收一箩。”这是武陵山片区农业的真实写照。如此艰难的生产条件,对于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市场双重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农业产业,地方政府财力又有限,支持不足,社会资本很难进来。


“结合山区土地实际情况,将农民利益与赖以生存的土地深度捆绑,引导适度规模,建立可操作性的土地流转和保障机制。”李小红建议,通过加大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逐步走向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土地单产效益,实现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李小红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夯实农业生产条件。田间地头的道路、水、电、气、通讯、加工、仓储等是保障农业正常生产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改变脱贫地区发展产业的第一步,建议政府在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方案时,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投放比例,并重点向欠发达的脱贫山区倾斜。   
    
第二,鼓励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在政府系统的公益性农技服务力量难以保障现行农业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强化社会化农技服务机构与农户有效粘联的组织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与村支两委联动,在村级设立农业技术服务站,通过生产能手带头,组织闲置劳动力成立修剪队、施肥队、打药队、采摘队等为农民提供全产业技术服务,按农业收成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将个人收益与农业增值深度捆绑的利益机制,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户增收、企业赢利、消费受益、政府省心的多赢局面。

    
第三,完善土地流转和承包机制,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李小红建议,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农业生产贷款政策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发展30亩以内适度规模生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带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鼓励帮助小户成为大户,用市场经济手段优化农业生产。


李小红表示,通过社会化服务,让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变成“小而美”“小而优”的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农民在土地“刨食”为在土地“刨金”的转变,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使农民的土地由资源变成资本,落后山区一定能提前实现乡村振兴。


支持实体企业健康发展

近期,央媒频频发声 “让实体店人气重新旺起来”,令我们坚守零售经营的实体企业感到特别振奋。实体零售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础,是引导生产、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是繁荣市场、保障就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实体零售企业在保供应,稳就业,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受到经济下行、疫情、电商的冲击,以及企业刚性经营成本上涨压力,零售企业遭遇了二十多年来最艰难的时期。据报道,中国有9000万左右的个体户,去年一年就注销了310万家,曾经一片繁荣的商业街,挂满了“关门歇业”的牌子,温暖百姓的人间烟火正渐行渐远。虽然国家在开年分别发布《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但从1月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理事会归纳的情况来看,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建议坚持就业优先政策,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再纾困,再松绑,支持实体门店健康发展。


一、电商无序竞争挤压实体店的生存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抖音、快手、直播、社区团购等各种新兴平台通过资本烧钱,以不可思议的低价倾销商品,鸡蛋卖到2毛钱一斤,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抢夺市场,破坏公平竞争。新兴平台效率提升的背后,在没有把消费蛋糕做大的情况下,由于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操作不合法,不仅破坏了现有供应链产业正常发展,扰乱了市场价格秩序,挤走生产企业和实体门店的生存空间,从长远来看,当流量过度集中的时候,更大的破坏是市场失去了流动,竞争失去了公平,群众失去了就业岗位,民族失去了奋斗精神。


二、刚性经营成本给实体店带来巨大压力。据了解,一个头部主播利用流量一年轻松销售100个亿,收益高,成本低。实体门店实现100个亿的销售却要背负沉重的成本。一是用工成本。以连锁超市为例,1个2000㎡左右的门店一年的销售平均在5000万左右,那么,100个亿的销售需要200个这样的门店,1个门店需要110名左右的员工,为到店顾客提供理货、客服、打称、收银、推广等各种体验服务,总共需要员工 2.2万名,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除了支付正常的工资,还要给员工购买远远高于个人支付比例的养老保险,费用占比为8-10%。二是租金成本。从前面的案例来看,200个门店需要租赁40万㎡的场地,实体门店的销售是通过租赁大面积的场地来实现的,尤其是零售连锁企业,具有跨区域门店网点多、展示商品所需面积大等特点,租金占比为3.5-5%。三是用电成本。2021年国家电改政策出台后,全国各地电价出现普遍增长,零售企业的用电成本增长压力较大。从中国零售连锁协会提供的数据来看,综合电价对比以前年度上涨了约10~15%。


另外还有物流、仓储、行政、财务成本等费用,费用总成本18%。对于保民生的服务企业,生存艰难。


三、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实体企业健康发展。为切实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就业优先”原则,落实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巩固实体经济发展根基”,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对电商等新兴平台的监督管理。随着新兴的电子商务发展逐渐成熟,一是建议国家的产业引导政策兼顾效率与公平,短期与长期,就业多数等因素进行调整。二是改变眼睛容易看到“店商”问题的固有监管思维,探索提升新的全领域监管水平。制定公平的商业交易行为监管、产品质量保障、价格体系、盈利模式等竞争规则。
2、切实为实体店再纾困,帮助渡过难关。一是调整实体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合理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增加个人缴费比例。参照国外做法,企业和个人各承担50%养老保险,增强个人参保责任。对已购买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就业人员,视同已购买社会保险,避免重复社保行为,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出台专项房租减免指导性文件。参照2020年疫情期间,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纾困政策及积累的经验,出台常态化、固定化的房租减免指导性政策,规范房屋租赁行为。三是制定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的政策。建议将原到户电价水平的95%结算比例,调到90%的结算比例,对冲电价普遍上涨10-15%增加的成本。缩短电力销售链条,鼓励更多企业参与从“发电”到“用电”的直接交易。


邓清河 全国政协委员

建议大湾区中医药协同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健康理念。”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邓清河建议,在大湾区形成支持中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格局,开放中药原材料采购的指引,支持香港中医药业界对新产品的开发。

1648190592838714.png

宏安集团有限公司、位元堂药业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农产品交易有限公司主席


邓清河表示,由于香港资源有限,药材主要来源于内地。目前,由于部分特殊药材采购及出口有严格规定,香港中医药业界在研发新药和生产的过程中,遇到了采购物料的困难,如个别药材购买受阻、索证手续繁锁等,部分医药研发受到影响。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整体。”邓清河建议,部分出入口条约和指引应作出机制调整,未来相关部门能多参考中医药业界的意见,扩大免检品种清单。此外,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协调委员会,由广东省药监局主导,为大湾区的中医药研发与拓展提供协调机制。与此同时,粤港澳三地海关的法律条文也要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便利。


魏后凯 全国人大代表

建议设立东西部间生鲜农产品直达快速通道


魏后凯建议,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推进西部偏远地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东西部间生鲜农产品直达快速通道,适当加大中央财政资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


据了解,2021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开展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对优化升级信息基础设施、补齐乡村网络发展短板、加速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等作出了工作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魏后凯认为,数字基础设施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数字化的乡村网络基础设施、乡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为智慧农业生产、农村电商、数字化生活等数字乡村关键应用场景提供基础,有利于实现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治理水平。


当前,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均已超过99%,村村通宽带全面实现。尤其是在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推动下,乡村智慧物流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冷链物流设施逐步建立,为乡村产业带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整体而言,我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特别是在西部偏远地区,虽然包括生鲜农产品在内的地方特色资源丰富,但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和财力不足,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现代化物流、智能仓储布局较为缺失,已经成为影响西部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不利于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


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魏后凯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西部偏远地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产业发展为载体,鼓励各市场主体参与,形成多元化的协同运营机制。


魏后凯认为,一是加大政府统筹和投入,优化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他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重点扶持,指导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地区的5G及千兆互联网的建设;推动地区水利、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转型;改善营商环境,完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出台产业和数字人才的培养举措,为智慧农业和智能供应链等产业层面的发展打好数字化基础设施。


二是发挥企业创新引领作用,鼓励加强偏远地区投资。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人才等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型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西部偏远地区供应链基础设施,如产地仓、冷链及大型智能供应链中心等的投资。鼓励具备数字技术能力和实体运营经验的新型实体企业推动基础设施下沉,应用其产业数字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数字化程度,提高农业供应链效率,助力农业数字化升级,带动偏远地区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在此基础上,树立并表彰一批标杆企业,充分发挥新型实体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和增长效能。


三是培育当地数字化龙头企业,形成良好生态。针对中小农户小而散、标准化较差的现状,以县域或农产品产业带为基础,通过政策和市场手段,积极培育发展当地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当地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对接全国性的平台和企业,共同建设符合当地特色和资源禀赋的数字基础设施,成为中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枢纽。推动共建共享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平台,加强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构建大平台大企业-地方龙头企业-农户的现代化、数字化农业供应链,推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四是建立东西部间生鲜农产品直达快速通道。针对西部偏远地区特色生鲜农产品丰富,但市场主要在东中部大中城市的特点,充分利用数字基础设施和生鲜产业链的数字化,建立生鲜农产品从产地直达消费市场的快速通道,提高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减少在流通环节的不必要浪费,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支持西部偏远地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强生鲜农产品产地与消费市场的对接,如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消对接等,实现按需种植、按需配送,减少盲目生产带来的浪费。


杨宝玲 全国人大代表

出台政策支持应季生鲜农产品销售


“有时候,农村蔬菜水果大丰收后却烂在地里、挂在树上,不能及时地送到城镇居民的饭桌上。”全国人大代表、东丽区华明街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杨宝玲建议,应出台支持政策,促进应季生鲜农产品农产品销售。


杨宝玲介绍,如今,应季水果蔬菜多数依托商超、菜市场、电商等平台进行销售,为了延长保存时间和鲜亮度,在水果未完全成熟时就采摘下来,部分不良商贩还在水果蔬菜上喷洒保鲜剂等化工产品,很多生鲜已经没有了“过去的味道”。而在蔬菜水果大量集中上市时,因运输、保鲜问题,销售速度跟不上,只能烂在地里、挂在树上,农民辛苦一年,却白忙活一场。


作为农民代表,杨宝玲建议,农产品销售宜疏不宜堵,应建立类似农村的“赶大集”模式,在社区坚持“限时、限季、限地”原则,组织农户直接销售新鲜应季蔬菜水果,既能直接增加农户收入,也能让市民不出小区就能买到新鲜、低价的水果蔬菜。同时,出台有关政策补贴细则,鼓励有条件的商超、电商等销售平台开辟绿色通道,从田间地头农民手里直接进货,积极开展部分应季蔬菜水果平价销售。此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在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千方百计把新鲜安全的蔬菜水果快速销售到百姓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