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三农要闻

河南信阳依托资源优势走出致富路

来源:工人日报时间:2020年10月30日

地处大别山区的河南省信阳市,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但贫困的帽子也曾让这座红色名城如芒在背——它曾是河南省唯一一个辖县均为贫困县的省辖市。

为摆脱贫困,革命老区信阳市依托绿水青山,发挥资源优势,以“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培养了一批特色产业,发展出旅游扶贫、职教扶贫、电商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特色脱贫致富路。

如今,信阳建成示范基地1952个,累计带动贫困户9.4万户,带动贫困人口30.2万人,带动贫困村860个,覆盖率93.5%,这片绿色的广袤山野上正不断生长出新的希望,生机勃勃。

贫困村落“换模样”

翠绿的山岗,潺潺溪流蜿蜒缠绕,青砖黛瓦,古朴民居掩映其中。今年“十一”黄金周,位于信阳市平桥区的郝堂村成为热门的旅游去处。

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交通闭塞的贫困村,地处丘陵山区,耕地面积较少。由于没有突出的发展优势,郝堂村长期处于穷困之中。直到2012年,郝堂村被列为信阳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改革试验点后,一切变了模样。

郝堂村按照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乡村。改造成功的郝堂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绿园生态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引领的近郊乡村旅游。围绕旅游产业发展要素,开农家乐、客栈,出售特色手工艺品等,并采取组团、散客、骑行、自驾等多种方式组织游客。2009年还是省级贫困村的郝堂,现在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除了郝堂,一大批风景如画的山村开始走旅游脱贫的新路子。据统计,全市乡村旅游景点全年参观游客1780余万人次,综合性收入超过80亿元,15万人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累计有4.08万人贫困人口通过参与旅游经营脱了贫。

职教扶贫“拔穷根”

近几日,气温骤降让人猝不及防。信阳市罗山县东铺镇北杨店村的黄立权接连几日,都在忙着给养殖场里的8000只鸡做保温防护。

“冬天要到了,得提前准备好。”黄立权说,养鸡学问很大,要按照专家培训的科学方法来。几年前,他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养鸡不过几十只。在县里的帮助下,他参加了养殖专业培训。在专家的建议下,开始依托自家林地散养土鸡,发展到现在的8000余只鸡,年增收6万余元,成功摆脱了贫困。

2016年以来,罗山县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大力开展“职教扶贫”。以高标准建设的县职教中心为依托,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开展精准技能培训并发放小额补贴,越来越多贫困户靠着技能摆脱贫困,带动周边人一起致富。

“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我们依托职业学校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开展精准技能培训,老百姓‘点菜’后,相关专家前往授课。”罗山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陈平说,他们实行“一周一村、送教下乡”的培训模式,将培训班办到贫困村,将技能送到家门口。

此外,信阳市立足区位和交通优势,全面构建政府、高校、协会、企业“四位一体”的电商人才孵化培训机制,在电商平台上线企业达4300多家,优质土特产网销走俏。

“雁南飞”变“凤还巢”

10月,信阳市光山县的司马光油茶园内,洁白的油茶花都会开遍山丘。“满目生机,很有成就感。”陈世法表示

10多年前,家乡的荒凉深深刺痛了陈世法,常年在外闯荡的他被深深的乡情牵绊,决定成为家乡的建设者。

经过对油茶主产区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陈世法承包了近3万亩荒山荒坡,创办了光山县第一家油茶企业。

作为第一批返乡创业者,如今,司马光油茶园油茶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年产值近亿元,带动就业2000多人。当初那个光秃秃的山丘,已经布满希望的颜色。

10多年来,政府对返乡创业青年的各项优惠政策越来越多。截至2020年7月底,全市返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5.1万人,累计创办各类经营主体10.3万多个,带动了95.2万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雁南飞”到“凤还巢”,信阳市所辖8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92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