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三农杂谈: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来源:人民日报时间:2018年05月17日

据媒体报道,今年新蒜上市,行情大跌,从去年每斤10多元跌到六七毛钱,蒜农辛辛苦苦种一亩大蒜,还得亏钱。有人说,像“猪周期”一样,大蒜也出现了“蒜周期”,价格“高一年,低三年,稳三年”。

事实上,“蒜贱伤农”并非个案。这些年,大葱、生姜、辣椒等不少农产品频频出现“菜贱伤农”现象,价格好了,一哄而上“跟风”种,产多了烂市,又一哄而散,陷入价格“大起大落”的怪圈。农产品市场一头连着百姓“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钱袋子”,避免价格暴涨暴跌,应该引起重视。

“菜贱伤农”折射出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不适应。当前,农产品供求矛盾变了,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阶段性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全国有2.07亿农户,规模经营户仅398万户,71.4%的耕地由小农户经营,“种什么、种多少”,还是农民年复一年的押宝题。拿大蒜来说,去年云南永胜县种植面积扩大到8430亩,总产超过1600万公斤。一个县产量如此大,全国大蒜产量就可想而知了,市场就那么大,滞销在所难免。

“菜贱伤农”暴露出服务能力跟不上。一些地方关注生产环节多,市场研判少;临时性措施多,科学引导少,上产业贪大求快,埋下了市场隐患。有的种植户抱怨,都说不要盲目“跟风”,可到哪儿能查管用的信息,谁帮我们研判市场?产业预测不及时,生产信息服务不到位,造成农户信息不对称,盲目种植。一旦遇到市场大幅波动,调控措施又“慢半拍”,造成新的产销失衡。

解决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问题,根本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立足市场调优结构。一个地方上什么产业,优势何在,市场怎样,需要科学规划,变跟风到合理布局,这样发展起来的产业才脚步笃定。政府部门要发挥引导农民、服务农民、帮助农民的作用。缺资金,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联动;缺信息,加强市场分析、预警等服务;怕风险,加强政策性保险支持。发挥好政策指挥棒作用,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让农民种出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激活要素调顺体系。现代农业要靠新型主体带动,也要有小农户参与,从耕种收到产加销,建立起利益紧密联结的产业链,让各类主体各司其职。龙头企业擅长市场,做好产销衔接;合作社擅长管理,组织生产;农民擅长种植,负责田间管理;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技术。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从地头到市场,信息传递有效,生产组织有序,让农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面对当前的“蒜贱伤农”,一些地方积极想办法,召开现场推介会、网络销售,吸引经销商,帮助农民找销路,尽最大努力减少蒜农损失。从长远看,提高现代农业服务能力,减少农民盲目“跟风”,才能指导农业产业健康发展,让“菜贱伤农”现象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