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数字扶贫”畅想:当“三农”与数字连接

来源:金融界时间:2017年12月13日

“三农”工作一直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牵挂,自2004年至2017年间,连续十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此。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农村户籍人口为5.9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42.65%。

党的十九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扶贫攻坚成为了当下的重点工作。

如何让农民富裕起来,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国栋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家叫“猪联网”的平台,把2000多万头猪连在了一起,成为“猪好管”,接下来帮助养殖户把猪卖出去,变成“猪好卖”,如果需要贷款买饲料,还可以做到“猪好贷”。不到三年时间,这个平台生猪成交总量已经突破了600亿元,贷款总量突破150亿,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生猪交易市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的生猪出栏率近7亿头,一头猪的价格按1500块钱去算,就是超过1万亿的市场;同时,生猪产业链还涉及饲料、屠宰和加工等领域,约有七、八千亿的市场;流通环节卖猪还有1万多亿,加起来就是近3万亿的市场。

“猪联网”为例,这个看起来又“土”又“落后”,但却是最接地气的行业,不但率先应用SaaS、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AI等技术,把金融业、通信业、物流业、交易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还和养殖场、饲料厂、屠宰厂、经销商等围绕生猪的实业,完全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业务交叉、数据通联、运营协同的产业融合机制。

赵国栋说,在生猪行业最大的痛点是,养殖场没技术缺管理缺钱,养好猪可能卖不好,卖的好的时候可能贷不了款。龙头养殖企业还好,中小养殖场和养殖户,把猪卖出好价钱非常不易。但有了数字生态的运营平台(EOP),可以精准预测猪价,提升每个养殖户获取的信息。

“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对于这个话题,12月12日在由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举办的2017中关村大数据日活动上讨论激烈。在大数据从业者的眼里其实并不复杂——联网!行政区划不会限定数字生态的边界,但行政区划内的优势产业,却可以成为建设数字生态的基础。

在这个互联网可以连接一切的时代,把猪连在一起就是猪联网,把牛连在一起就是牛联网,把田连在一起就是田联网。然而,看似普通的“连接”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当数字生态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叠加共振、相互促进时,才能让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切切实实的落地生根。当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主打产品,运用数字生态的建设思想,打通生产、流通、消费三大环节,形成高度聚合的经济体,才能有效整合域外资源,形成更广阔的协同效应。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建华教授表示,近年来,从大数据角度来讲,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在电子商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来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说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农产品流通、农村的金融供给等,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成本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可追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北京凡米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古宏表示,像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支撑层(PaaS层),如果是10万亩地,按照每30分钟做一次环境和土壤信息采集的话,从一茬作物变成商品,实时计算“放心”和“品质”两个指数,传统架构需要运算半小时左右,而目前我们的技术只需要2至3秒即可完成。

近年来,我国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2.5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大数据正在悄悄的改变“三农”业态。

对于很多人都担心的价格问题。林古宏说,确实要进行一定的初始投入,像在农业种植的基础层(IaaS层)硬件研发团队对这块做了尝试和测算,目前可以做到每亩每年地少于200元的品控成本来加以落地。

目前,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正在承担桥梁纽带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将技术与地方项目进行对接,用数字生态演绎现代化农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信通过“三农”与数字的连接,“数字扶贫”指日可待。